歷史上有一種離別,是明知永別,卻不得不別的痛徹心扉。
公元1100年,雷州的海風里,就飄蕩著這樣一杯苦澀的離別酒。 當朝廷的赦令終于抵達海南,六十五歲的蘇軾拖著病體北歸。途經(jīng)雷州時,他特意繞道去見一個人——他此生最珍視的弟子,五十二歲的秦觀。 "南來飛燕北歸鴻",這對師生就像詞中所寫的候鳥,一個從儋州渡海而來,一個要向中原歸去。史書記載,重逢那日,兩人相擁而泣。曾經(jīng)"綠鬢朱顏"的才子,如今已是"兩衰翁"。 讓我們把時光倒回1078年。徐州知州蘇軾收到一首拜謁詩,作者是自稱"飄零如轉(zhuǎn)蓬"的舉子秦觀。蘇軾驚嘆其才,在回信中寫下"不意海上得奇珍"。 此后二十二年間,同游汴京,師徒共賞金明池;同遭貶謫,新舊黨爭中的沉浮;同寫愁緒,秦觀"霧失樓臺"與蘇軾"人生如逆旅"的唱和。 "別后悠悠君莫問",這七個字里藏著多少欲說還休?史載那夜,蘇軾講述海南食芋飲水的日子,秦觀展示新作《雷州詩集》,兩人默契地避談朝局。 他不忍心和老師蘇軾分別,他說不必匆匆上路,趁著美酒當前,不妨把酒斟滿,再喝一杯吧。 "小槽春酒滴珠紅"中的"珠紅",實為血淚的隱喻。據(jù)《蘇軾年譜》記載,此次分別后,蘇軾七月抵廉州,秦觀八月卒于藤州,蘇軾聞訊三日不食。 秦觀不會想到,他的《江城子》會成為宋代送別詞范本,蘇軾在臨終前仍修改給他的祭文,后世將他們的故事編入《文心雕龍》講學案例。 當我們重讀"煙浪遠,暮云重",才懂得這不僅是地理上的阻隔,更是那個時代文人共同的命運寫照。 《江城子·南來飛燕北歸鴻》 南來飛燕北歸鴻,偶相逢,慘愁容。 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。 別后悠悠君莫問,無限事,不言中。 小槽春酒滴珠紅,莫匆匆,滿金鐘。 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。 后會不知何處是,煙浪遠,暮云重。 今天是2025年8月25日, 乙巳蛇年七月初三, 歷史上的今天: 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改紅軍為八路軍 1927年8月25日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1917年8月25日 孫中山領(lǐng)導(dǎo)護法運動 1912年8月25日 中國國民黨宣告成立 《道德經(jīng)第二十一章》中講: “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?!? 運氣這個東西雖然沒有實體可見, 但它卻存在于我們具體的行為當中。 勤奮努力,才會獲得應(yīng)得的收獲; 心態(tài)積極,才能將吸引積極的人和事來到身邊; 行善積德,方能得到上天的饋贈與福報。 愿世間你我都能擁有勤奮努力的勁頭, 積極向上的心態(tài),善良慈悲的心念, 在人生的道路上所遇皆是驚喜與好運。 紅色壹號,不只是酒, 它是英雄的見證, 是時代的印記, 是每一個夢想家心中不滅的火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