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物與軍史丨井岡山時期毛澤東著作的不同版本
發(fā)布時間:2023-11-28 10:42:59    瀏覽人數:

各種版本的毛主席著作.jpg


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“在黨的旗幟下前進”人民軍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中,陳列著不同版本的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?》《井岡山的斗爭》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等著作,這些著作都出自毛澤東之手。透過這些著作,讓人不由回想起井岡山斗爭時期孕育出的“實行工農武裝割據,建立農村根據地,以農村包圍城市,最終武裝奪取政權”偉大理論。在茫茫的黑夜中,這些理論閃耀著紅色的光芒,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。


星星之火.jpg


秋收起義后,毛澤東率部上井岡山創(chuàng)建了根據地,在這段時間里,我黨我軍有了不少成功的經驗,但也有失敗的教訓。更嚴峻的是,在白色政權的包圍打壓下,不少人對于紅色政權能否長期存在并發(fā)展持懷疑態(tài)度。1928年2月,共產國際執(zhí)委會第九次擴大全會作出的《共產國際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案》,斷定中國共產黨進行的游擊戰(zhàn)爭,建立的小塊根據地是散亂的、不相關聯的、必致失敗的,要求中國共產黨“反對對于游擊戰(zhàn)爭的溺愛”,強調要以城市為中心,“準備城市與鄉(xiāng)村相配合相適應的發(fā)動”。中國革命到底該如何前行,這個重大的問題尖銳而現實,急需得到回答。


秋收起義_編輯.png


1928年5月,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舉辦,會上毛澤東作報告,總結了工農革命軍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經驗,提出深入土地革命,加強根據地政權建設、軍隊建設和黨組織建設的任務,闡明中國革命戰(zhàn)爭發(fā)展和勝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,初步回答了“紅旗到底打得多久”的問題。10月,毛澤東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起草了決議案,該決議案的第一部分便是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?》。文章闡述了在四周強大的白色政權的包圍中,小塊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發(fā)展的問題,他指出,“這種奇事的發(fā)生,有其獨特的原因。而其存在和發(fā)展,亦必有相當的條件”,其中包括白色政權長期分裂戰(zhàn)爭、紅色政權有大革命的發(fā)動和準備、全國革命形勢向前發(fā)展、有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存在和共產黨組織有力、政策不錯誤等。


11月,毛澤東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(《井岡山的斗爭》一文)中,又進一步闡明了“工農武裝割據”存在和發(fā)展必須具備的主客觀條件。這些條件包括:有很好的群眾,有很好的黨,有相當力量的紅軍,有便利于作戰(zhàn)的地勢,有足夠給養(yǎng)的經濟力。這幾篇文章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局面長期存在和發(fā)展的條件,既否認了懷疑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右傾悲觀思想,又同那種認為可以無條件地在農村發(fā)動武裝暴動的“左”傾盲動錯誤劃清界限,將武裝斗爭、土地革命、建立革命政權三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結合起來,為之后的理論發(fā)展奠定了基礎。


隨著革命形勢的發(fā)展,毛澤東總結紅四軍和其他地區(qū)紅軍的斗爭經驗,逐步形成了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。黨的六大后,在國民黨新軍閥混戰(zhàn)的有利時機,各地黨組織發(fā)動農民,實行土地革命,建立革命政權,鞏固和擴大紅軍和根據地。1929年1月,毛澤東、朱德率紅四軍主力挺進贛南。在途中,毛澤東和朱德聯名發(fā)布了《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》,布告指出紅軍的宗旨是:民權革命,打倒列強,打倒軍閥,統(tǒng)一中華。布告還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各種政策,主要有“地主田地,農民收種,債不要還,租不要送”“敵方官兵,準其投順,以前行為,可以不問”等。這份布告給沿途群眾播下了革命的火種。


毛主席署名的司令部布告.jpg


很快,毛澤東帶領紅四軍在閩贛邊廣大地區(qū)發(fā)動群眾,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創(chuàng)建了贛南、閩西根據地。在此基礎上,毛澤東提出“爭取江西,同時兼及閩西、浙西”的戰(zhàn)略計劃。同年夏,紅軍游擊戰(zhàn)爭也開始蓬勃發(fā)展。湘贛、湘鄂贛、湘鄂西、湘豫皖、贛東北……一塊塊根據地如雨后春筍般不斷開辟建立。到1930年初,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已在全國10多個省的100多個縣創(chuàng)建了大小10多塊根據地。農村游擊戰(zhàn)爭的廣泛發(fā)展,有力地顯示了它在中國革命中所占據的突出地位,也凸顯出城市斗爭始終處于困難境地。實踐表明,中國革命要走向勝利發(fā)展的道路,必須把工作重心放在農村。同時,毛澤東把紅軍游擊戰(zhàn)爭的不斷發(fā)展和農村根據地的不斷鞏固擴大,與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聯系起來,開始形成“用這種紅色政權的鞏固和擴大去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觀念”。


1、先做學生,后做先生 毛主席.jpg


1930年1月,毛澤東在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一文中指出:“紅軍、游擊隊和紅色區(qū)域的建立和發(fā)展,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,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(fā)展的必然結果;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?!彼偨Y各地紅軍、游擊隊、根據地建設經驗,指出:“單純的流動游擊政策,不能完成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任務,而朱德毛澤東式、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,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,深入土地革命的,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是經由鄉(xiāng)赤衛(wèi)隊、區(qū)赤衛(wèi)大隊、縣赤衛(wèi)總隊、地方紅軍直至正規(guī)紅軍這樣一套辦法的,政權發(fā)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擴大的,等等的政策,無疑義地是正確的?!彼€著重指明了農村斗爭的意義,“必須這樣,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”。這些論述提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上來,在農村地區(qū)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,深入進行土地革命,建立和發(fā)展紅色政權,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思想,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武裝奪取政權學說的重大發(fā)展。

(下)長征路上的別樣“紅色記憶” 3過草地.jpg


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各地武裝起義、創(chuàng)建紅軍和開展游擊戰(zhàn)爭、開創(chuàng)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實踐中,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,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正確革命道路,即實行工農武裝割據,建立農村根據地,以農村包圍城市,最終武裝奪取政權。它反映了中國革命發(fā)展的特殊規(guī)律,指明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,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即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。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,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戰(zhàn),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,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,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掃清了根本障礙。



(作者單位: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輯研究室)



文章來源:《學習時報》2023年11月27日第6版

本期編輯:董大偉




小五角星.png小五角星.png小五角星.png




十月十六

2023年11月28日

1990年11月28日 中國人正式注冊頂級域名CN

1958年11月28日 中共八屆六中全會舉行

1935年11月28日 中共發(fā)表《抗日救國宣言》

1820年11月28日 恩格斯誕辰

1443年11月28日,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起兵反對奧斯曼帝國的統(tǒng)治,并以黑色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旗幟。



人生就像一杯茶,

不過兩種姿態(tài):

拿起、放下;

不過兩種狀態(tài):

浮起、沉下。

恰似這百味人生,

浮浮沉沉,起起落落,

苦樂參半,冷暖自知。

茶有涼有熱,有濃有淡,

只能細飲慢品,

喝得太猛,涼胃,

喝得太急,燙嘴。

人生亦是如此,

拿得起是能力,

放得下是魄力,

起落沉浮便是一生。






END





喝紅色壹號,展家國情懷!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請關注“紅色壹號酒業(yè)”官方微博和公眾號。